梧州市东郊,西江南岸,柏油马路与乡间小道相间,一辆辆满载黄土砂石的大货车往来不绝。这里原本是一大片山林,如今被拓出了大片平整的土地,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在距离梧州市区一刻钟车程的此地,正在建设以两省边界为轴心、横跨西江两岸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
梧州,一座伴随着西江发展起来的百年商埠,与广东肇庆一水相连,既是广西的东大门,也是连接两广的重要通道。作为一个突破省级边界束缚的全新区域,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定位于广西承接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珠江—西江经济带新的增长极。
沿着西江顺流而下,大约300公里外的珠三角,最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从7月4日开始,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刚率领的政企招商团连续四天先后到访广州、佛山、珠海和深圳,一天一个城市,招商行动密集。这支由200多人组成的招商团队,成员包括广西主要政府职能部门以及下属14个地市分管投资的副市长,以及各地市投资促进局的业务骨干,规模空前。
在到访首日召开的广西重点投资项目(广州)推介洽谈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黄敏宣读了一封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自治区主席陈武写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和广东省省长朱小丹的信,也印证了粤桂合作新时机的到来。
推介洽谈会上,陈刚表示,区域经济开放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的潮流与趋势,毗邻而居、同饮一江水的粤桂两省区在交流合作方面有绝佳的先天条件。据陈刚介绍,“十二五”期间,广东企业在广西投资项目共8423个,合同总投资额达11131.88亿元,到位资金为11037.06亿元(含续建项目),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与此同时,今年1—5月,桂粤新签合作项目506个,项目总投资878.08亿元,到位资金1052.62亿元(含续建项目)。
在漂亮的成绩单背后,陈刚表示,目前两广合作依然蕴藏巨大的潜力。伴随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独特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广西将成为企业的投资福地。“现在投资广西,就相当于当年投资珠三角;现在投资广西,必将给各位企业家创造无限商机。”陈刚推荐道。
此次前来的广西招商团共带来195个投资合作项目,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能源等诸多领域。同时,15个招商分团将分别驻点广州等11个市,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招商引资工作。
再造一个梧州
7月9日,早上8点,整个梧州城享受着周末的安逸时光。一辆大巴穿过城区,沿着西江一路向东。15分钟后,大巴停在在一栋三层高的办公楼前,乘客依次下车,有些还拎着尚未吃完的早餐。这是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办公楼,李丽丝是下车的乘客之一。
3个月前,李丽丝从梧州市经济促进局来到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负责与企业对接的招商事务。李丽丝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说,试验区最近一直在招兵买马,不断增加人手。随着整个试验区的发展加速,目前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状态。
粤桂合作试验区的最初构想始于2011年底。彼时,广东、广西两省区政府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十二五”粤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首次提出在广西梧州市与广东肇庆市的交界区域设立产业合作示范区的意见。
随后,关于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的规划逐渐清晰,并最终由2014年的国务院87号文件正式上升为国家区域合作战略重点。根据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的总体发展规划,试验区范围由主体区和拓展区两部分组成:主体区以肇庆市和梧州市交界为中轴,双方各划50平方公里;梧州和肇庆分别规划社学和平凤两个拓展区,各占20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试验区的发展将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上规模、十年大发展”的目标逐步推进。到2030年,试验区开发建设全面完成时,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将达1000亿元。而根据官方统计资料显示,梧州市2015年的GDP总量为1078.59亿元—试验区的发展目标,相当于再造一个梧州市。
感受粤桂速度
西江宽阔的江面上,货轮往来有序,两岸的港口里堆放着大大小小的集装箱。凭借便捷的水运优势,梧州市在1897年成为广西省的第一个通关口岸,上世纪80年代一度有“小香港”之称。
如今,涓涓的江水将试验区一分为二,江面上架起的桥墩将会成为日后连接试验区江南、江北两个片区的重要通道。“几年前,谁也不会想到这里也会发展起来。”李丽丝站在江南片区的施工现场,“以前只有一些老旧的工厂分布江边,里面都是山地,如今已经整为平地,等待企业入驻”。
作为亲历者,李丽丝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试验区的构想虽然始于2011年,但真正开始大规模建设,则是在2014年国务院发布87号文件之后。不到两年,试验区储备的土地达到1万多亩。
考虑山地的坡度因素,试验区在平整土地时采用了阶梯状的形式,每一阶梯上都可看西江江景。与此同时,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已经覆盖起了新的绿色植被。李丽丝解释说,考虑到保护生态环境,试验区甚至专门聘请了园林公司进行植被恢复。
目前,多数签约入驻的企业仍在建设之中。一栋临时搭起的小楼,就是梧州丰冠新能源有限公司未来的生产和研发中心。
公司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公司在2014年5月注册成立,是试验区内最早签约入驻的企业之一,“之所以选择入驻这里,就是看中了试验区的发展前景。整个粤桂的发展速度很快,基础设施也在不断跟上。以后公路一通,交通会十分方便。”丰冠新能源的总公司是广州云攀风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风能发电器材的研发。此次在梧州成立全新的子公司,总投资1.5亿元,主要建设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研发中心、应用生产厂房及试验车间等。
感受到“粤桂速度”的,还有来自深圳的中国PPP研究院理事、中财国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刘益闻。7月7日的广西重点投资项目(广州)推介洽谈会上,中国PPP研究院与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正式签约,将在试验区内成立丝路文化产权交流平台。
随后,刘益闻与前往广东招商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经济促进局局长何杰华一同回到梧州,办理公司注册的相关手续。“大家都说深圳的节奏快,但我感觉,试验区的节奏绝对不亚于深圳。公司注册手续非常快,签约的前一天半夜,何局长虽然开了一天的会,还在跟我短信联络签约的相关细节,第二天一早又很早起来。这样的工作态度让投资人觉得很放心,靠谱。”刘益闻感慨。
丝路文化产权交流平台的目标,是与丝路沿线国家在文化层面上进行交流互动。刘益闻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丝路文化中心的布局和研究不但可以活跃国内文化市场,还可以通过文化的认同和交织,实现与丝路国家有黏性的、持久的经贸往来。
谈到为何会选择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时,刘益闻坦言:“目前各地政府的招商活动很多,但粤桂试验区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诚意。在试验区刚刚成立的时候,他们就和包括我们在内的许多深圳机构建立了联系,并且是持续不断地沟通。这样,双方的理解逐渐加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招商方式。同时,作为开创性的省际合作试验区,国家也给予了粤桂很多先试先行的政策。”
招商有取舍
细致专业的招商工作为试验区吸纳企业入驻提供了保障。试验区经济促进局局长何杰华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试验区管委会还是一个小办公室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招商,如今不到两年,已有200多家企业注册,而且这个数字每天都在不断更新。这样的速度绝对不亚于当年的深圳。”
参与了为期四天的赴广东招商推介洽谈会后,何杰华十分激动:“以前去广东招商都有点偷偷摸摸的,拉企业、拿资料都比较困难。这次政府层面十分支持,广东省工商联和各市分管的领导都出面与我们对接上了。这次是大大方方去招商,真正感受到了粤桂合作的契机。”
广西壮族自治区投资促进局局长杨静华则抛出了具体的政策礼包:“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即按9%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根据西部大开发政策,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政策优势的叠加是试验区招商的重要法宝之一。何杰华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两省政府联合签署的多项政策方案赋予了试验区独特的政策优势,针对所在区域享有的各项政策,试验区可以实现政策叠加共享、择优适用,在政策叠加的基础上,企业可以大胆创新,先试先行。“比如在土地政策上,试验区内的企业可以享受以租代让的政策,这样可以降低企业前期的资金投放压力。同时,对于理念先进的创新企业,我们采用轻资产入驻的方式,为他们提供现成的厂房,企业可以马上开工生产。在别的地方,有些企业可能要十年才能拿到土地证,但在我们这里,只要手续齐全,一个月内就可以拿到。”
试验区虽然招商动作迅速,但对入驻的企业,也并非“来者不拒”。“这里同时被定为西江流域生态共建区,我们处在西江上游,水质对于下游的珠三角城市十分重要,有污染的企业绝对不招。下一步,我们的招商重点是龙头企业,一个龙头企业能够带动一个产业链,实现大兵团作战,打造园中园建设。”何杰华进一步解释。(时代周报)
责任编辑:蒋美凤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