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开幕式
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血脉相通,在共建“一带一路”中享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发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环境保护合作渐入佳境,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省区,将继续贯彻落实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东盟各国共同探索及扩大环境保护交流与合作。
A 环保引领,共谋城市发展之道
9月13-15日,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2017)在广西南宁举行,论坛由“城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修”和“2017中国-东盟国际环保展”两部分组成。论坛紧扣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相聚东博盛会,谱写海丝新篇”主题,开展环境政策高层对话和交流,推动中国与东盟环境交流合作。
长期以来,广西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确立“生态立区、生态强区”战略,把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大力营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并保持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3.5%;设区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海水水质总体稳定。
6年来,在中国、东盟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已成功举办6届,中国-东盟环境合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次论坛上,各国嘉宾再聚一堂,共同探讨“城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就城市环境保护政策、城市垃圾环境无害化处理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以期创造安全舒适、文明健康、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
论坛内容丰富,在议程设置上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首次邀请两院院士参加演讲,向技术型论坛发展。开展了多个专题对话,举行了多场技术交流,并举行了“一带一路”环保技术推介与供需对接和环保项目签约仪式。
中国环境保护部国际司副司长杨小玲表示,中国与东盟国家近10年来环境合作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国愿与东盟各国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经验,携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共同构建绿色“一带一路”,为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东盟秘书处高级官员马蒂亚·哈亚蒂女士在论坛上提出,东盟致力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体,目前东盟各国共6.25亿人口,希望通过合作和交流,不仅能够提高当地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够保护他们各自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保护自然的生态系统。
自治区环境保护厅总工程师邓超冰表示,广西与东盟各国自然禀赋相近,都面临着城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挑战,广西愿意并期盼与东盟各国开展更加全面、深入和务实的环境保护合作,进一步加强城市间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和推动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东盟各国在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南宁市副市长朱会东认为,南宁市依水而建、因绿得名,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支撑南宁市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和最大优势之一。南宁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治理那考河流域,项目引入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改善了竹排江上游的水系环境,过去的“臭水沟”变身湿地公园,呈现出一片色彩斑斓的花海。
柳州市副市长郝兴国分享了柳州市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转型发展的经验。柳州作为广西工业经济绿色发展的领跑者,在“破”与“立”中构建绿色工业体系,在“减”与“加”中构建绿色城市体系,在“管”与“控”中构建绿色治理体系,打出推动新型工业化“组合拳”,做到“工业健步如飞,环保如影相随”,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真正实现了“一湾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
梧州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已建成国内最大再生资源生产基地,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泰国哈特亚市副市长布鲁克·帕塔诺认为,旅游业是泰国的支柱产业,希望在环境保护方面尽早达到和东盟其他国家一致的环保标准,以更好地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旅游业。
B 展会结合,齐建污染治理桥梁
为了给环保企业提供更宽广的展示平台,论坛采用展、会结合方式进行。“2017中国-东盟国际环保展”展区以“生态经济,绽放商机”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监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垃圾收集及清运等优势技术。本次环保展参展的56家企业中,有3家国外企业,而53家国内企业中,广西企业有33家。展区面积从2015年的153平方米增加至今年的2451平方米,环保产品与技术展示的内容更加丰富务实,有力地向东盟国家展示了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在技术、产品、设备上的发展状况。
9月12日,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生态环保展区巡展时,提出要加强合作、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凝聚共识,推动环境合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9月14日,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中国-东盟国际环保展上,广西碧清源公司展出的纳米陶瓷膜污水处理吸引了客商关注。据工作人员介绍,纳米陶瓷膜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在开发中结合纳米陶瓷膜的特点,通过控制系统内溶解氧浓度,氧化还原电位等工艺,降低能耗,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该技术适用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屠宰养殖废水、农村污水处理等。
在“神雾节能”展区,碧清源公司主要将有色矿资源及其固体废弃物进行工艺处理后,提炼出铁块、铁水和其他金属等资源,实现资源回收利用。公司总经理助理李爱兵介绍,“去年已经在印尼一镍冶金厂合作开发该技术,预计明年投产”。
日本住友电工水处理事业部主席岛秀直表示,本次参展希望能够分享多年来在高低难度废水项目中MBR的应用经验,包括MBR低能耗应用技术、艾纳装备等,让更多的终端用户了解和使用性价比高的产品,为中国的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在参展的环保企业中,一些“中国智造”高水平技术产品陆续走向东盟国家。2015年,博世科公司向“世界纸业龙头”印尼APP公司出口价值2.25亿元的纸浆漂白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6年,鸿生源公司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与越南农业部安模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合作“生活垃圾环保产业装备产业化及资源化处理”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承接以河内市为中心的生活垃圾装备生产及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业务,并与柬埔寨王国丰沃国际有限公司合作“生活垃圾微生物水洗分选资源化配套生产生物有机肥”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承接以金边市为中心的生活垃圾处理业务。
广西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付平介绍说:“在与东盟国家进行环保国际合作方面,广西具备先行先试基础。”近年来,广西分别与泰国、马来西亚利用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平台,在环保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2017年,广西环保代表团赴泰国、马来西亚开展“一带一路”环保技术转移与创新活动,助推企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广西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
广西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区域环境合作共同体,增进绿色环保管理经验交流,促进环境信息共享。以省级合作推动国家合作,宣传中国与东盟环保产业合作成果,提升中国环保产品和技术在东盟国家的影响力,展示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构建环保产业技术交流合作平台,开启环保合作新渠道,推动中国-东盟环保领域的务实合作。
C 交流考察,同植友谊长青树
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交流示范基地位于梧州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江南片区。该示范基地围绕广西“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的三大定位,以环保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为中国和东盟以及世界各国企业提供技术交流、贸易合作、国际产能合作及投资促进发展平台,打造“一带一路”环保技术与产业合作先行区、中国-东盟环保产业交流合作示范区、面向国际的环保产业创新转移集聚区。
9月13日,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交流示范基地(广西)在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揭牌。次日,来自缅甸、文莱、柬埔寨、泰国、新加坡、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老挝等东盟国家的30余名环保官员来到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现场,开展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交流活动。他们参观了试验区公共服务中心、试验区江南片区建设现场等,重点了解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交流示范基地的规划及落户企业建设情况。
在试验区公共服务中心,外宾们听取试验区的发展历程、区位及政策优势、未来规划,重点了解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交流示范基地的规划建设情况。外宾们边看边听,不时就示范基地发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试验区力争用5-10年时间,投资约70亿元,建成1.5平方公里的示范基地,实现年产值300亿元以上,创税12亿元以上,打造成“一带一路”环保技术与产业合作先行区、聚集区。目前,基地已引进中关村智慧环境产业联盟、碧清源、大华安防、丰冠新能源、丰歌绿屋低碳制造、忠德新能源等20多家节能环保企业,初步实现环保产业集聚发展,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提供示范效应。
从观景平台俯瞰梧州江南片区,滔滔西江两岸生机勃勃,多个产业项目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在观景平台上,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管委会主任徐文伟还详细介绍了试验区的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发展方向等,外宾们纷纷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开展更多的合作。文莱发展部城乡规划司专员沙哈朗姆·苏海米表示,他非常看好试验区的发展前景,希望能进一步拓宽合作与交流的深度和范围。他说:“坐落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示范基地,为今后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希望通过这次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发展,不断扩大合作范围。”
外宾们还来到南宁市青秀山科普展示中心,了解了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广西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孕育了丰富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生物物种丰富,是中国野生动植物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通过不断努力,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状况逐步得到遏制,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域和重点物种保护工作逐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逐步提升。
活动期间,在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交流示范基地的建设工地上,主宾们还一齐挥动铁锹,共同植下了一株代表友谊长青、合作红红火火的凤凰树。
责任编辑:蒋美凤
作者:韦夏妮 曹胜平